记得童年时代,我有过一本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每首唐诗都是以诗配图的形式出现。
如果二十余年过去了,这本早已丢失很多年的唐诗画册早已丢失了,其中的图文,我也只记得两幅。
一幅是一轮金黄色弯月下,有着茫茫黄沙。黄沙中,一个唐代书生在策马奔腾。这幅画对应的诗文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直到如今,不论想起这首诗歌本身还是想起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我脑海中,都会自动的出现这幅画。
另一幅则是日落西山,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边有一座高楼,在落日的余晖下,孤零零的伫立在那里,给人感觉无比的孤寂与落寞。
这首诗的诗文,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很多年后,我想起那幅“月下黄沙奔马图”的感觉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的话,那么,我想起这幅“落日孤楼图”的时候,会感觉到一股寒意。
站得高当然看得远,但是,我们不能忘了看得远同时,还存在“高处不胜寒”。一个人如果太有智慧了,会对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危机有着超前而又敏锐的认识,这种危机带来的寒风瑟瑟,还会带来惶恐。这种寒意,是短视者和麻木者不能体会的。至于惶恐,无知者无畏,他们也免予惶恐了。
寒意之外,还有孤独。
这是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样的孤独。
“水清无鱼”。看得远的人都是聪明人,都是智者。他们会把一切看透。但有时候,人生真的难得糊涂,太精明了,就会没有任何朋友,最终收获的,将是寂寞和孤独。
孤独之外,还有着悲凉。
“曲高和寡。”终究站得高的是少数人,能理解自己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登高者要承受误解——来自贩夫走卒的误解和讥笑。
而这一切,无不透露着一股悲凉感。
悲凉之外,还有着一种自卑。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得远的人,是终究不敢自大的,因为,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小到连一粒沙都算不上。想到这些,又如何能不自卑。
自卑之外,还有着无奈。
无奈于不论贤愚,不论贵贱,不论贫富,最终,都是一粒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