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羡慕那些大师们,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就是一篇干净又充满哲思的文字。
每当此时,就有一个小人在脑海里冒出来质问:“你今天写了么?”
这是个一针见血的问题~~
是的,每当灵感电光火石一般的闪现,常常是闪过之后,像流星一般划过美丽的夜空,然后不知所踪。或许这个火花太微弱了,还不足以点亮一篇像样的文章;或许彼时的工具太不凑手,没办法把它记录下来;或许正在忙着其它的事情,无法中断了先去写一篇稿子……
有很多或许。
因而,也有很多错过。
永远没有“准备好”。许多大师谈起自己的作品,都会说“最好的作品是下一部”,这不是谦辞,面对自己的作品,总是感觉有缺憾和瑕疵。然而完成的毕竟是完成了,打腹稿一千次,也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那灵感的小火花,在经历了一千次的脑电波的打磨之后,也从激动到平淡,再从平淡到弃如敝屣,像极了始乱终弃的爱情。
想得多而写得少,还有一个很致命的原因——不知道该去迎合谁。是别人还是自己?
“喜欢写”和“写得好”是两码事。前者是一种态度,后者是一种评判。“态度”是可控的,无愧于心就无憾了。可是“评判”是不可控的,它掌握在其它人的手里,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心如春花之烂漫,字如秋叶之静美
蓬莱文章建安骨,李白的诗、苏轼的词、明清的小说,到时下流行的各种网络“大V”,流行的时限越来越短,从“各领风骚数百年”,到走马灯似的风格切换。网络时代加速了流行的新陈代谢,象一道流水的宴席,这道菜刚刚端上来,还没品出滋味下一道菜就来了。
流行需要追赶吗?
流行永远不是靠”追赶“存在的。
那不追赶流行可以吗?
用来自娱自乐约略行得通吧……
我喜欢干净的文字,像明静的湖水,恬淡、清澈、望之使人平和与安宁。
也许,这也是生命的某个时期,关于自己的流行?
唯有真正由心底生发出来的文字,才是有感染力的文字。所有的迎合,都不过是一场作秀,感动不了自己,又谈何感动别人。
或许有一天,功底足够深厚了,不必发自本心也能洋洋洒洒妙笔生花,达到连自己都难辨真伪的地步,想必就不必为了“迎合谁”而辗转难眠了吧。
最后,借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名句作为本文的结束——“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