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给生命更变背景的形色,似乎是借由自然环境的一点点变化补偿索然无味的人生。我坐在四月的教室里,表情沉默,温凉的风挤过金属窗框微小的罅隙贸然闯进了我的感知范围。我僵死在自己迟钝的麻木里,并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与平静,就像温水中的青蛙,我赖在这暂时的舒适里,虽清晰地预感到那即将炙烤我烫伤我并最终毁灭我的炽热,亦即分秒不断消逝的时间。
此刻我是愿意相信有希望的存在的,只是那不真切的迷幻只能让我失焦地瞥见,旋即涌上了一种极不自信的晦涩情绪。我被自己的矛盾的,对未来愿景产生的犹疑缠住了:我怕那些口口声声孜孜汲汲的“希望”是生活利用我生而为人潜在的无穷欲望而追逐名利的美丽借口,而我对此一概不知。忘记从何时开始,我将生活的诸多困惑交给哲学来替我解答,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种习惯对于一个处在这样一个现实境况中的高中生是多么致命。
我总是一遍遍回忆和重现着过去某个时刻的情绪与感觉,试图找寻它们潜在的联系,能够给予我未来生命脉络的一丝线索。我也坚信着一些极具感染力的信条。加缪说:“没有生活之绝望就不会有对生活的爱。”我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总会以一种“积蓄运气”的理由来安慰或是敷衍自己。理科上就归咎于自己粗心或计算失误,不然就认为这是不写作业的必然下场,我下次写点作业就好了,语文上就抱着“反正熬到高二写议论文再说吧我不会写记叙八股文”的心态,暗自嘲笑老师对我的“过于意识流”的庸俗批判。我并不知道这样的思维模式是对是错,然而习惯的力量却是那么可怕。不经意养成的那些细小的习惯,在我蓦然发现时已经根深蒂固。在学校拼命学,回来就拼命浪费时间,我是这个竞赛班中的败类。大多数时候我总想着要发奋一阵子,却总是因种种原因无法得以施行。我依旧是悬浮在半空的纸人,飘忽不定,时起时沉。我似乎并不那么在意方向,因为我知道,终有一场暴雨会将我淋湿,终有一道闪电会将我烧蚀。
于是生存活动都变得被动。所有人都说我这样不好,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好。语文老师说尼采究竟是疯了,我反问她疯难道不好吗。她立刻用“责任”这重压之神的恶毒武器压制我,用“家人”之羁绊企图让我悔恨流涕,一世碌碌。世人总想以彼之狭隘的安生思想嘲讽我“着魔”。他们的意思是传统的人生轨迹是应当遵循的,离经叛道必遭最残忍的酷刑之惩罚,自由是永远无法亟求哪怕是多看一眼的。最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于“成功”,此成功即指名利的拥有,权势的掌控。
我甚至懒得用愤激之语来反驳。这一切终将成为历史的状况对于愚民来说是当下的目的,因为他们目光鄙浅。他们一想到全局和宏观,一想到时间轴的漫长无尽就畏缩的害怕,疾声叫我住口,不要再听我的妄言,说我是个疯子。尼采说,真理是可怕的。我善意地引导我的同伴却只遭来咒骂和不屑,这正是他们的悲哀,世人的悲哀。几乎全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都对自己的孤立和脆弱处境全然忽视和忘却,甚至置“乐观”以麻痹自己脆弱的意志,或许这是进化过程中祖先为了延续这种无意义的繁衍而产生的某种机体的作用吧。初等生物学中就有一个最显著的现象便是“趋利避害”。人作为高级动物,保留了动物对于一时的安逸和快感贪恋和追求,并将之发展和分化为更多具体“利益”的分支,因而想要活的更久。精神选择人类的肉身作为寄主虽导致了人进化为主宰地位的历史,亦使得获得智能的人类不安于精神驱使而衍生出种种复杂的人性和思想。这是人类的背叛,甚至疯狂的他们想要用“唯物主义”这种可怕的论调来否认精神的善意引导和统治。这是自杀式的理论,不久的未来便会应验。
只是这样的认知与现实相违背。我不知是出于懦弱还是无谓,竟如此投入地在最愚蠢的应试教育中消耗年华。然而我想到了《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废纸打包工,我想到西西弗斯,想到了那些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劳动的形象。“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就在方才我重又体会到了瞬间的荒谬感,宿命感和无力感。也许融入世人低眉顺眼的庸常世界,隐蔽一切内在锋芒的外露和激烈的质疑与悲鸣,哭笑于俗事,力竭于劳动,听凭欲望驱使,有时候也假以自制相辅助(虽本质是为了积蓄追求更大欲念对象的力气),得意时尽欢,失意时颓丧,才是我应当遵循的轨迹。人们并不需要跳脱出这个狭隘的自由,那反而会毁了他们,因为那是超越世人的认知的,并且真理亦是超越全人类的可触范围的。耗尽气力却只能靠近而无可得到的悲剧美学或许应当尽数消弭。
这是似有结果的不了了之。我停在这儿,不知该如何继续敲出字来,索性停止。
天暗下来了,空气逐渐变冷。年岁的概念,我已开始记不清晰,譬如某时刻的感觉我只能记得彼时大概的气象与环境明暗,并且此种感觉或许是混杂了许多别的时刻的杂质的,再也不纯。记忆从来不可靠,因而我们借助载体尽可能留下一时的记忆。困倦又在隐隐作祟,我欲用咖啡因与你顽抗到底,尽管每次到最后我都不得不认输。
须得抽离身前的键盘,去听听窗外不知何处的,此季的鸟鸣。
就当这是春日某个黄昏的记述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