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我的小窝!
当前位置: 日志主页 > 日记 > 生活日志 >

自由杂谈

时间:2012-10-29 15:15来源:博客 作者:末流阅读: 加载中..
    
  朋友出去旅行,20多天走了大半个中国,睡过候车室地板、青旅宿舍、火车过道。吃过海鲜大餐,饿过肚子,水泡长了又磨掉,虽然迷过路遇过鬼,不过最后还是安全的回来了。前几天他向我约稿,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旅行神话
  
  我记得在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中国并没有那么多的旅行者。当时我想辍学去北京,武昌的车票都买好了,想的也是去打工,去北漂。好像那时候我们都不说“旅行”,而是“旅游”。“旅游”是一个贬义词,因为那是富人做的事,而广大民众又是仇富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出现了旅行这个词,于是旅游被抛弃了,现在的人都是去旅行,不去旅游了。
  
  “想走就走”是一句绝佳的广告语。
  
  走的人不说,说走不了的人。很多人在埋怨走不了,有的感叹自己家庭背景不好,钱不够,有的觉得自己时间不够,走不开,有的说外面太危险,不敢走,有的因为父母阻拦,不能走。
  
  说到底,人有太多的牵绊,无法挣脱。
  
  奇怪的是,走与不走,本都是自己的选择,却会有那么多怨天尤人。最典型的是有个朋友说,“假如我父母死了,我就要漂泊四方。但是责任在这里,我走不了。”我很无奈,走与不走本就是自己的选择,自己不敢面对问题不说,还居然说出“假如我父母死了”这样的话。
  
  在埃里希·弗罗姆的《逃避自由》中,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接受集权主义的领导。我们或许并没有书中说的那么极端,但有多少人敢于去承担责任呢?家庭负担、经济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改变与不改变本就是自己的事情,不管选择哪一样都是自己的责任。何必去逃避自由而接受所谓的现实呢?面对客观的家庭环境,你可以选择走,或者留,但不管哪一个选择,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走,就表示甘愿承担离开父母带来的痛苦和指责;而选择留,则表示愿意接受保持现状带来的寂寞。我希望的是,选择者能认识到选择在于自己。还有,不管选择哪一样,都必须是出于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因为,旅行只是一个神话。
  
  “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被很多旅行者奉为经典。但我想不懂的是,身体在路上有什么意义呢?旅行最终是为了灵魂在路上还是单纯的为了身体在路上呢?而假如是为了灵魂“在路上”,那旅行凭什么凌驾在读书之上、凌驾在生活之上?我们赋予了旅行太多的它无法承受的光环,以致于它开始异化。
  
  我记不清有多少人的梦想是西藏,有多少人的梦想是普罗旺斯,这些所谓的“圣地”被无数人每天挂在嘴边,似乎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征服一个又一个的“圣地”。但当你真正地认真的去问他:你到底为什么要去?他们多数都难以给你确切的回答。
  
  当旅行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已经难以分辨那些去旅行的人到底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还是被舆论绑架。在微博、在论坛里,我们不厌其烦的聆听和诉说着自己和别人的旅途,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旅行到底是梦想还是谈资。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的梦想到底是不是我们自己的?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过的生活到底是我们自己想要的还是父母想要的,或者更加可能是社会想要的,其他人想要的。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走不了的人不自由,但走了的人,也不一定自由。看到很多朋友采用马克思哲学分析事物,有时我会想,马克思哲学是否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呢。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自由的,但事实上却被限制在某人的思想框架里。
  
  旅行本是一件利于心灵成长的好事,但当旅行成为神话,我们又不得不屈从与旅行脚下。
  
  改变与成长
  
  旅行是改变心情的绝佳方式,或者说旅行本身就是一种改变生活状态的方式。
  
  但在旅行之外,我想讨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例如,改变与成长。
  
  在某些心理学的书籍中,作者常会把拒绝成长或者拒绝改变作为一种症状来讨论,但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我觉得人们应该有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权利。
  
  人们往往愿意选择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对待事物,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最合适的。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认为人的世界观就像一张地图,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完善这张地图。我很赞同这一说法,当然,我认为一个人不管是否选择去完善这张地图都是正确的。然而,选择去完善这张地图的人则要比不去完善它的人承受额外的“痛苦”。
  
  事实上,完善地图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观念使之符合现实的过程。地图的完善者并不是单纯地修改地图,他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勘察和评估地图上的区域。我想我们的成长或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去发现未曾存在在地图上的区域,另一种是去修改地图上我们曾经以为正确的区域。
  
  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我们拥有极大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恐惧和错误带来的痛苦。
  
  当一个人站在地图尽头,前方是无尽的未知,我想不管谁都会感到恐惧。于是,人们总是习惯于逃避地图的边缘,躲开那些未知的区域,阻止自己去思考那些未曾考虑过的深层的东西,例如人生的意义,例如死亡。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面对地图的上的未知区域,就像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面对死亡一样,特别是当你发现地图的边缘之外又有边缘,地图的尽头就是没有尽头的时候。那些能够直视死亡的人,不管他们的地图画得是否客观正确,至少是比我们的更为广阔了一些。
  
  逃避思考是逃避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或许太常见了,以致于我们觉得他对我们的生活其实没有影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另一种情况可能会有更多的实用价值。
  
  当一个人拿着地图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的时候,最怕的不是找不到路,而是找到路了,却发现地图是错的。这种情况是必然存在的,因为我们所谓的“地图”只不过是我们按照自己生活的地方画出来的,而我们生活之外的地方到底是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根本无从得知。我们采用童年形成的世界观去衡量这个世界,必然是有所偏差的,只是不同的人偏差的程度不同而已。人们不得不承受错误带来的痛苦,特别是当你发现你一直以为正确的、完美的地图原来只是你一厢情愿,现实根本不是如你所想那样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将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往回走,从此不再来到这个地方。拒绝接受改变,拒绝接受新的观念。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你可以告诉自己,其实地图是正确的,一定是出了某些问题,所以才会导致现实与地图的不匹配,这不是我的错。
  
  另一个就是继续往前走,去尝试对比新的区域,画出新的、更加精确的地图。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它意味着你要放弃过去的自己。这需要精力,需要勇气,在此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你可能遇到你所不愿意看到的东西,经历你不愿意经历的风景。最后你将得到一张相对精确的地图,当然,这张地图很可能仍然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走完所有的路。然而事实就是这样,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地图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引,但它永远都不能达到完美的状态。当你再次发现这张地图的错误之处的时候,你将又一次面临选择。
  
  年轻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去否定,改变原来的自己,获得我们称之为成长的东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变得虚弱,不再有精力和勇气去面对修改地图所带来痛苦。我们也许会停止修改地图,然后,成长也就停止了。
  
  独立的精神
  
  前面聊了那么多,这一部分算是结语吧。
  
  不管是前面说的旅行的异化,还是对于成长的选择,我想说的都是关于独立的问题。
  
  不管承认或不承认,我们都是生活在强权之下。我们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信息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我们活在墙内,在强权与建制之下,我们像工具,或者像机器一样存在。在执政者眼中,我们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数字,甚至有时候我们连个数字都不是。
  
  我们生如蝼蚁,在被设计好了的游戏规则里自娱自乐,或许有人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能够活得更像一个人。帕斯卡尔认为,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事实上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正在于我们有发达的大脑和复杂的思想。
  
  放弃思考,即是放弃了我们作为人最宝贵的东西。当权者最怕的不是被统治者的暴力,而是被统治者的思想。不管如何,中国的未来总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我希望在强权与现实的压迫之下,能有少数的几个人幸存下来,让我们的社会不要那么无聊。
  
  感谢观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栏目列表